Knowledge Article

ERP 與企業營運管理

ERP的生產管理概念 I

ERP的生產管理概念 I

要生產什麼?交期需要多久?需要怎樣的半成品、原物料存貨策略?工作中心、製程與產能如何規劃?如何控管製造執行過程?生產管理的基本課題。傳統MRP或是MRPII的生產管理模式被區分(1990年代以前)為ETO、ATO or MTO、MTS、Batch、Repetitive、Continuous等5種類型 (Gartner於1997年代將ERP對生產管理的模式區分成五種類型)。

ETO:Engineer to Order依照客戶(特殊)需求專案設計及規劃生產裝配程序,(大型)機械設備、特殊機器、船舶、飛機、…等製造皆屬於此種生產模式。

ATO/MTO:Assemble/Make to Order也稱為接單生產,機械(零組件部品)、辦公家俱、汽機車(零件)、…等產業用商品多屬此類。

MTS:Make to Stock (庫存)也可算是計劃生產模式之一,多為一般日用品、手工具、五金零件、…等產品,通常透過通路銷售予終端使用者,估計未來市場的銷售狀況而制定庫存與生產計劃。

Batch (批量生產):著重於生產過程的批號(Lot No.)管控,物料配方及製造過程批次生產履歷的控管與追蹤,典型的產業如醫藥、食品、…等。

Repetitive (大批量重複生產):使用大批量的相同原料,在一段較長的期間重複生產相同或同系列的產品,一般也屬於計劃生產的一種類型,成型後的後續製程常會是非離散的連續製程生產模式,生產線設置常耗費較多時間,輪胎、壓克力素材、…等產品皆屬於此類型。

Continuous (連續生產):製造中途無法停頓的連續製程大量生產模式,煉油、鋼鐵、石化產品、…等,產品通常是各產業的上游原物料,生產製程設備系統資本投資大,不易也不會常變動,生產管控模式較為單純,但製程設備管理則較複雜。

 

但如今(特別是2000年之後)ERP所面對的許多生產管理模式卻是複雜的混合型態的,常常MTO與MTS模式必須並存,例如,自行車的OEM生產供應廠商為了成車交期的縮短,或是汽機車零配件供應鏈廠商為了汽車裝配線的TPS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生產模式,必須將某些製程較長的共用零件或部品的前段製程計劃性生產,以滿足JIT (Just In Time) 的時程需求。而小五金扣件產業對供應鏈的製造階段廠商而言,幾乎都是在MTO的商業模式範圍內,也會區分標準件或是規格品還是非規格品或是客製件,那麼客製非規格品的模式也算是ETO了。而有些汽機車供應鏈的零件部品製造工廠,為了滿足組裝(裝配)廠TPS系統的JIT要求,必須在靠近汽車廠附近設置發貨倉庫,隨時提供足夠的品項、數量給汽車廠採購拉貨,而生產計劃就必須依據庫存水位管控來制定,此模式可以歸類在MTS。

嚴格來說ETO及MTO、ATO或是MTS等,應該是偏向商業模式角度的分類方式,而Batch、Repetitive及Continuous則是從生產製造管控的角度來分類。兩種都有可能並存,大量重複生產的產品可能需要Repetitive Manufacturing of Make to Order & Make to Stock的商業模式,大量客製(Mass Customization)與批量管控(Batch Control)也都常會同時存在企業的同一套生產體系內。

而APICS在80年代則將生產製造區分為離散製造 (Discrete Manufacturing) 與製程製造 (Process Manufacturing) 兩大型態,姑且不論對離散製造與製程製造的定義是狹義或廣義觀點,目前全球分工的製造供應趨勢,我們所面對的生產製造型態,多數是兼容離散模式與製程導向(Process Oriented)的混和形式,我們已很難採用單一的離散或是製程導向的觀點來管理製造過程或模式。

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我們應該從微觀基礎的角度,以不同面向的管理視角來探討ERP的生產管理模型,由業務模式、採購及供應協力模式、物料配方(BOM)及製程途程(Router)模式,三個管理控制視角來架構生產管理模型的連續性與離散度,而此三者中的核心基礎則是物料配方及製程途程模式。

● 物料配方及製程途程模式 : 我們了解到生產管理不外乎管好兩件事,一是物料存貨,二是製程產能,也就是當物料準備好時,製程產能也適時有空來作業,或是反過來看,當製程產能可以作業時,所需物料已經準備好了。傳統的ERP是由BOM或是BOM加上Router工序途程(工藝路線)來建構上述的管理架構,此兩者皆是以BOM為基礎。

esta ERP V2 則進化成以BOM及BOP來架構生產管理的核心基礎,材料配方的複雜程度與製程加工過程的變化,構成了各式各樣的生產製造模式。從單一物料到多階層BOM的複雜組合/配方,另一方面則從單純組裝製程到順序性製程導向的多層加工型態(BOP),兩者皆影響了生管模式的連續性與離散度。前者如組裝或裝配產業的總成、模組、系統或是半成品、零組件的各級裝配,後者如金屬加工產業的成型、車修到熱處理、表面處理的單件加工型態與批量作業型態。

● 採購及供應協力模式 : 物料品項的採購策略牽涉生管BOM階層與存貨倉管功能,而製程加工協力(自製或外包)政策,則影響生管BOP移轉管控功能,與製程導向生產管理模式的離散度,半成品多階BOM的供應協力作業模式,也同樣會影響生產模型的離散程度。供應商的策略也影響著物料、半成品、…等的管控模式與功能需求。而對供應商的管理策略與供應鏈的支援體系也同樣影響著物料、半成品、…等的管控模式與作業功能需求,例如,TPS生產體系(目前幾乎所有的車廠皆採用類似的模式)的JIT對於採購、收料、進貨的作業流程,倉管管控、發料…等的功能需求,與一般企業傳統的存貨管理、採購、收料、進貨流程完全不同。

● 業務模式 : 或是商業模式對於市場及客戶的策略,從單純的ETO/ATO/MTO…等不同型態的接單生產,到MTS計劃生產及混和型態的半成品計劃-成品接單生產模式。市場區塊定位、接不接受特殊客製規格、需不需要在銷售端設置發貨倉庫、…等,               (待續)

J.L. March Lee  (引述本文內容, 請以本網站訪客留言,取得作者同意)